太慈桥,位于贵阳市西南角,小车河之上。周边是青山小区、国际城和新发建材市场,往南走是花溪,比邻亚洲神盘花果园。
在贵阳众多古桥当中,太慈桥算是历史比较悠久、保存较为完整的一座,最早的记载见于《贵州图经新志》:“太慈桥,在治城西南五里,四方河之上(实为小车河之上),俗讹为“太子桥”。
关于太慈桥,民间流传最广的一个传说,是明建文帝朱允炆所建。传闻明建文四年,燕王朱棣举兵攻打南京,破城后,皇帝化装成和尚逃往贵州深山老林躲藏。那时小车河两岸山民生活不便,想架桥沟通东西,苦于经费困难一直不能实现,一过路僧人见此情况,自愿出钱帮助,待桥竣工之日,和尚突然不知去向,最后探知此乃倒台落魄的惠帝朱允炆,为纪念他的功德,遂以“太子”为桥名。为掩蔽建文帝行踪,故意将其讹传为“太慈桥”,沿袭至今。
其实,这些都是老百姓根据桥名推测演绎出的一段故事,想当时朱允炆自身难保,惶惶不可终日,生活境况可能还比不上一个普通老百姓,怎么还有能力帮助他人呢?
明武宗正德三年(公元1508年),明朝历史上另一位重要人物确确实实踏上了贵阳的土地,这个人就是因得罪权贵被贬至贵州修文县的王阳明。王阳明即便官职被贬,但他毕竟是心学理论的学术权威,到贵州的第二年就受聘到贵阳讲学。其间王阳明游历过小车河,并写下《太子桥》一诗:“乍寒乍暖早春天,随意寻芳到水边,树里茅亭藏小景,竹间石溜引清泉,汀花照日犹含雨,岸柳垂阴渐满川,欲把桥名寻野老,凄凉空说建文年。”
诗的结尾处明显是借桥名和建文帝的往事抒发一下自己的感伤,由此可见,太慈桥的太子传说在当时已广为流传。
明朝末期,那个年代的旅游帝徐霞客也曾来到贵阳的太慈桥,对于有关此桥的传说,徐霞客则提出了异议。因为据史料记载,太慈桥应为明弘治十八年(公元1505年)由太监杨贤筹建,因此该桥又名杨公桥。建桥的年代距建文时已有百年,建文帝如果不是长命一百多岁,是不可能在当地出现的。
所以,关于太慈桥因明建文帝所建而得名的传闻其实经不起历史推敲。如今,历经风雨几百年,太慈桥依然小桥流水、碧波荡漾,是河道两岸人出行的主要通道,是演绎浪漫的好地方,究竟因何而来,已经不重要了。
来自: Android客户端